他,坐在轮椅之上,在第二届“大美武汉·书香江城”读书明星的颁奖台上接过了组委会颁发的证书,没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天他曾经付出多少的艰辛,没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
他,是在父亲的陪伴之下缓缓走上颁奖台,在众人的注视当中,满场的掌声都是为他们父子而响起,没有人知道,这一路之上有多么的坎坷,没有人知道,这征程之上有着多少险滩、天堑等着他们跨越;
他,就是来自武汉市江夏区残联的刘浏。
命运多舛 昂扬斗志走完求学生涯
二十六年前,对于刘浏来说,本应该是一个幸福无比的日子,因为在这个日子里,他迈开了他人生征程的第一步,等候他、迎接他的应该是一个美满、幸福的人生。但是命运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刚刚出生的他就出现了大脑缺氧,虽然历经多次抢救,但是依然不幸成为一名脑瘫儿,而且被鉴定为三级伤残,手脚行动十分的不便。
无形的压力就这样重重的压在这对年轻的父母身上,一家人面对着这样的结果心里是焦灼万般,对于他的父母而言,他们更担心的是刘浏的未来,他不止一次的问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去做,才能让他在一个这样的人生里寻找到成长最正确的方向?
时间的脚步在一步步地向前,这个坚强的家庭就这样一小步一小步艰难跋涉,无论是学说话,还是走路,他们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别人家的孩子一个小时学会的,刘浏可能要花五倍甚至是十倍的时间才能学会。但是这些对于刘浏的父母而言,都不算什么,因为在他们眼里,只要刘浏可以掌握这些,快慢并不能算什么。
就这样,刘浏花了很久的时间,才能发出大部分的音节,历经不知多少个寒暑,才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艰难迈步。花了十年的时间才我们无从知晓在这期间刘浏的父母付出了多大的耐心,我们无从知晓在这期间刘浏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但毋庸置疑,在这数十载艰难岁月里,他们一家人相携相爱才在这坎坷的道路上走了这么远这么远的距离。让我们为这个坚强的家庭喝彩,让我们向这对伟大的父母致敬。
为了给刘浏治病,父母带着他利用节假日时间走遍了北京、上海各地的大小医院,睡地下室、在医院走廊里打地铺,对于这位曾经铁骨铮铮的汉子而言这些已经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刘浏的父亲始终坚信,即便命运给了一个最差的起点,生命也可以走向非凡。
恰恰是这样的情绪,刚刚懂事的刘浏也深受感染。他开始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去上小学、初中,行动不便他就忍着不喝水,这样可以让自己给别人造成的麻烦降到最小,反应较慢,他就把书来回多看几遍,几遍学到夜里十一二点都不以为然……对于这些,刘浏的父母看在眼里既心疼又骄傲,心疼的是刘浏的身体,这样的负荷很有可能让他疲惫不堪,骄傲的是刘浏的品质,这样的坚韧才能为他的人生开启一个璀璨的起点。
就这样,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刘浏顺利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并且参与了2008年高考,并且被河南省一所大学所录取。于是又一个艰难的抉择出现了:那就是去,还是不去?历经深思,最终刘浏选择放弃大学,转而在另外一条路上继续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这一条路,就是文学之路。
百般努力 文学路上绘写璀璨诗篇
决议不去读大学的刘浏最终获得了家人的理解,选择文学之路的决定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但是这条路如何走下去,也着实这一家子头疼了一番。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对于刘浏来说,可能读书都是一种艰难。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而言,读书可能都是一种乐趣,可以在床上读,可以在书桌前读,可以在躺着读,可以趴着读。对于刘浏来说,可能真的就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刘浏的左手到现在只能蜷成一团无法伸展,只能靠右手来翻页,因为平衡失调,刘浏甚至不能平稳的坐在沙发上,只能斜躺着身子……这诸多的原因让刘浏读书的时候只能保持同一种姿势,而这对于他的身体而言同样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就像是横亘在刘浏和书之间的鸿沟,很长的一旦时间里,都让他无法逾越过去。
但是比较庆幸的是,刘浏对书的渴望远远超越了这种身体上的“折磨”,刘浏曾经用这样的文字来定位自己:“我就是文学路上一个踉踉跄跄的独行者,虽然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一直在不停的向前,向着我心目中的未来。”
慢慢地,刘浏开始学着用电脑来打字,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变成文字。父亲也一直鼓励他:要大胆的去写,去把自己想到的东西大胆的展现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去了解你的感受。就这样,刘浏在父亲的鼓励里不断地让自己的思想流淌成文字,一千字、两千字……一万字,两万字……最终他的第一篇作品《永远的地坛—悼轮椅作家史铁生》发表在《武汉作家》上。
看到这样成果,刘浏的父亲也欣喜万分。为了让刘浏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加的感悟和更加深刻的认识,他就带着刘浏利用假期的时间来旅行,通过这样直接的感悟让刘浏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对于刘浏来说,每一次旅行其实都是一次艰难的行走,但是每一次旅行也都会让他有新的感悟,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和感悟力,刘浏的文字越来越流畅,感悟也越来越深刻:在西湖之畔,他写出了随笔《西子之恋》,发表在《南方文鉴》上;在北川遗址,他写下散文《废墟家园》在,杂志《芳草》上发表……
就是这样,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刘浏在家人的陪伴下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行走中写下了十几万的文字,发表文章超过了百篇。2012年,武汉市作家协会更是将他吸纳为会员,他成为了武汉为数不多的青年作家。
奉献爱心 生命征程里用爱书写传奇
在旅行的路上,有很多人曾经帮助过刘浏,对于这些,他总是念念不忘。刚刚踏上文学之路的刘浏便认真地问自己,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去做,才能在这人生的征程里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刘浏想了很久很久。这时候,父亲突然反问他: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别人呢,这本身不就很有意义吗?
这句话瞬间就让刘浏览寻找到了答案,最终他决定用自己的经历,去鼓舞和激励更多地人,就这样,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来到江夏区残联参加工作,担任了中国盲文图书馆武汉江夏支馆的管理员,他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细致认真,一丝不苟。他还把自己感悟和经历写在了残疾人网络论坛上,写在微博上,让更多关注他的残疾人在前行的路上有了更大的力量,在社会上有了广泛的反响。
由于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同时,凭借自己相对扎实的文史功底,便主动承担起了单位“道德讲堂”的相关工作,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教诲,融合进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用温暖、生动的语言深情讲述。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及相关的文化讲座、交流活动切实增强了单位干部职工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与自豪感。有效提升了单位整体的文化学习热情与精神素养。或许正是由于刘浏与众多单位同事的共同努力,江夏区残联连续几年被评为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干部职工的职业归属感与工作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
在工作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仅坚持读书,坚持学习,还用心创作自己的随笔散文集,目前这本10余万字的随笔散文集《追问》已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追问炎黄》等3篇历史大散文作品被《中国作家》杂志转载、收录。并获得了省、市众多文学大家的一致好评,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今天,大概谁都不曾想到,这就是二十六年前那个被判定为脑瘫的那个婴儿,大概谁都不曾想到,这就是那个花了六年时间才在他人的搀扶下艰难学会行走的孩子,在这一路艰辛之后,他终于踏过了风雨泥泞看到了彩虹。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前方还有千般的困难等着他,但是如今的刘浏已经破茧成蝶,一定可以跨越这些鸿沟天堑,看到更美的风景!
教育局成职教科夏自红供稿